搜索
当前所在位置: 奇闻异事网 > 奇闻怪事 > 正文

苏轼与佛印的奇闻轶事,苏轼与佛印的故事。

更新:2023-03-06 16:37:00 编辑:小趣

本文目录索引

1,苏轼与佛印的故事。

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,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,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,经常谈禅论道。一日,自觉修持有得,撰诗一首,派遣书僮过江,送给佛印禅师印证,诗云:
 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

 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

  (注: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“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”等八种境界,能影响人之情绪,故形容为风。)

 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,拿笔批了两个字,就叫书僮带回去。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,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,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“放屁”两字,不禁无名火起,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。

  船快到金山寺时,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,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:“禅师!我们是至交道友,我的诗,我的修行,你不赞赏也就罢了,怎可骂人呢?”

 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:“骂你什么呀?”

 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“放屁”字拿给禅师看。

  禅师呵呵大笑说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。”

  苏东坡惭愧不已。

  修行,不是口上说的,行到才是功夫。

苏轼与佛印的故事。

2,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

苏东坡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书、画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。他跟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,跟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,并称“苏辛” ,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除了留下不少传世的诗词之外,留下了一些书画,他最擅长的就是墨竹、怪石、枯木以及文人画。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美食家。据说江南地区的传统名菜东坡肉跟他有很大的关联,家中的厨子在他的指点下才做出这道东坡肉。 苏东坡 苏东坡作为北宋非常有才华的人,不但对儒家学说有很深的研究,还精通经藏,研习教典,经常跟佛门高僧一同论道探究佛理。在众多的佛门高僧当中,他跟佛印禅师的关系最好,两人之间亦师亦友,留下了不少关于他们辩论佛理的典故。 旧址 据说佛印禅师在润州金山寺当住持的时候,苏东坡有一天正好去金山寺游玩,便在那里的寺庙里停留了几天。游玩时走到方丈室看到佛印时,佛印正好也看到他说道:“翰林到我这里的时候,人已经满了没有地方坐。”苏东坡灵机一动说:“借禅师的四大五蕴之身作为座位。”佛印说:“我有一个问题问你,如果你能回答出来就依照你的说法去做,如果你回答不出来,那么就把你身上佩戴的玉带留在寺庙当作纪念。” 苏东坡 苏东坡听完后非常高兴,当场解下玉带放置在几案上,代表直接同意这个赌注。佛印问到:“山僧四大本无,五蕴非有。翰林想要坐在哪里。”苏东坡听完后想了很久都没回答上来,佛印叫侍者去将这条玉带收起来留在寺庙当作纪念,并取出了一件衲衣交给苏东坡作为回礼。从这可以看出来,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辩论中,佛印禅师赢了。

3,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?

哈喽,大家好,我是棉言麻语,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。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,苏东坡和佛印是怎么认识的,他们之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?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。 苏东坡是一个自北宋年间起,名气就响当当的历史人物,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,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,以及在官场黯淡的仕途。其实除了上述这两个特征以外,苏东坡还是一个爱好交朋友的人,虽然他在官场上逃不开被贬的命运,但他生性乐观而豪放的性格,却让他在被贬的旅途中交了不少的朋友。 在苏东坡众多的朋友故交中,有一个叫佛印的和尚,是在他被贬瓜州的时候结识的,佛印和尚在佛学方面的慧根非常突出,因此他在当地的名气可谓是如雷贯耳。在当时的学风背景下,士人们崇尚的都是儒学,或者是跟儒学同属一支的理学,而苏东坡与一般的士人不同,他在学习儒学的时候,还对道家以及佛家的学问感兴趣。因听闻佛印在本地名气很大,且对佛法的参悟非常厉害,于是大文豪苏东坡便去到佛印所在的金山寺,一睹他的英容。 苏东坡第一次见到佛印的时候,只见佛印是一个样貌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形象,全然没有得道高僧的超脱气质,于是苏东坡对外界传言的佛印修为很高,感到半信半疑。在和佛印交谈的时候,苏东坡从天子讲到百官,从治国讲到齐家,佛印只是静静地听着,始终一言不发。佛印的一声不吭令苏东坡越发瞧他不起,苏东坡打心里将佛印视为一个浪得虚名的和尚。 后来他们谈论的话题转移到了佛法上,佛印问苏东坡他在苏东坡心里是一个怎样的人,苏东坡一向直言不讳,也不屑于说一些奉承的话,于是就跟佛印坦白,直言在苏东坡面前佛印就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骗子。听了苏东坡的评价之后,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。苏东坡见佛印不反驳,以为他是默认了自己的看法,于是有些得意地反问佛印,在佛印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。佛印对苏东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,他称苏东坡为学士,认为苏学士是一个很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,佛印自愧不如。 此后苏东坡和佛印的往来非常的密切,一来佛印颇有学问,彼此可以进行学术上的切磋,二来彼此性格合得来,佛印虽是和尚但却酒肉通吃,在性格上和苏东坡一样不拘小节,于是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挚友。关于佛印和苏东坡这对活宝的故事,坊间一直广为流传。

4,苏轼,佛印,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

1、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。有一天,他们打面饼吃。二人商量好,这次打饼,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。过了一会儿,饼熟了,两人算过数目,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,殷勤下拜,祷告一番。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,趁二人下跪祷告时,伸手偷了两块饼。 苏轼拜完之后,起身一看,少了两块饼,便又跪下祷告说:“观音菩萨如此神通,吃了两块饼,为何不出来见面?” 佛印在帐中答道:“我如果有面,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,岂敢空来打扰?” 2、一起论吃 苏东坡在杭州,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。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,两人饮酒吟诗之余,还常常开玩笑。 佛印和尚好吃,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,他总是不请自来。有一天晚上,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,船上备了许多酒菜。游船离岸,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: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,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,玩个痛快,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。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,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,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。 明月当空,凉风送爽,荷香满湖,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,苏东坡把着酒杯,拈着胡须,高兴地对黄庭坚说:今天没有佛印,我们倒也清静,先来个行酒令,前两句要用即景,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。黄庭坚说:好吧!苏东坡先说:浮云拨开,明月出来, 天何言哉?天何言哉?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,接着说道: 莲萍拨开,游鱼出来, 得其所哉!得其所哉!这时候,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,一听黄庭坚说罢,就把船舱板推开,爬了出来,说道: 船板拨开,佛印出来了。 苏东坡和黄庭坚,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,吓了一大跳,仔细一看,原来是佛印,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,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。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,说道:你藏得好,对得也妙,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! 于是,三人赏月游湖,谈笑风生。 扩展资料: 三人的成就: 1、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,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。苏轼继柳永之后,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,最终突破了词为“艳科”的传统格局,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,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,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。 2、黄庭坚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,黄庭坚、陈师道、陈与义为宗(即“一祖三宗”)的诗歌流派。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。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“点铁成金、夺胎换骨”之说。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,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,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。 3、佛印 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,担任青松社社主,倡导弘扬净土思想。宋神宗曾敕赐金钵,以旌其德。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、德延、净悟等门生。 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苏轼 百度百科-佛印 百度百科-黄庭坚

5,苏东坡的故事

1、苏轼“欺”师
  苏轼考进士,作了篇春秋大文,叫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其中有段落如下:
  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,皋陶曰“杀之三”,尧曰“宥之三”,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,而乐尧用刑之宽。
  四岳曰“鲧可用”,尧曰“不可,鲧方命圮族”,既而曰“试之”。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,而从四岳之用鲧也?
  然则圣人之意,盖亦可见矣。
 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,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,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,更尧有关系吗?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,反复读过后,便去问苏轼,苏轼说答案在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中,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,依旧没有发现出处,便又去问苏轼。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,欧阳修更不解,苏轼便说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,曹操问可有此事,孔融答今日既有,古代也应该有。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,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。
  2、东坡肉
 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,有著名的《猪肉颂》打油诗:“黄州好猪肉,价钱等粪土。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。每日起来打一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这里的“慢著火,少著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”,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。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,修苏堤,兴水利,深受百姓爱戴。而这“东坡肉”也跟着沾光,名噪杭州,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。

6,苏轼,佛印,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

苏轼游赤壁时,黄庭坚、佛印并不在苏轼的旁边.熙宁九年十月,王安石变法受挫,变法动向发生逆转,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,结党营私,倾轧报复,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。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,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,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。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,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,也针砭新法的流弊,其目的无非是"缘诗人之义,托事以讽",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。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"衔怨怀怒,恣行丑诋""指斥乘舆""包藏祸心",把他投入大狱。一时亲友惊散,家人震恐。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,有时感到难免一死,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,有"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"的诗句。幸亏亲友的营救,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,这年年底,结案出狱,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。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。1082年秋、冬,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,写下两篇赋。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,并非赤壁大战处。

友情链接